多年前,
研究所老師的一句話,
我開始Follow臺灣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
如同當時許多人一般,
每週被制約的守著電視。
去年從報紙得知,
原來韓國買了臺灣兩齣電視劇本,
命中注定我愛你即是其中一部。
報導發得慢,
未幾韓國版已經播放。
2014的冬天,
這部電視劇牽動著我的心,
我想看席捲亞洲的韓流,
會如何改編這齣在臺灣大賣的戲劇。
我看的韓劇屈指可數,
但我就是一直都不懂,
為什麼我看到都教授哭,
我就很揪心?
為什麼我看到金美穎哭,
我的眼淚就自己流下來?
我是個徹底的迷,
喜歡的東西能力所及都要蒐集到,
都想看到。
終於,我在幕後製作得到了答案。
不同於內地臺灣的拍攝方式,
韓劇是劇本寫好了,
按照劇情順序拍攝下去的。
因此,劇中人物哭泣是跟著劇情發展所產生的情緒,
而不是因為「拍到了哭戲」而哭。
差不多同一時間,
我也正因內地新拍了神雕俠侶,
重看小說和張紀中版的電視劇。
我看到同樣為了戲劇效果而在高寒美麗九寨溝拍攝的演員,
一次又一次的哭戲,
只好拼命點淚液。
當下我真是有「幻滅」感,
然後對自己說我果然是名符其實的「傻子」。
我每天還是會看著同一集的命中注定我愛你,
我也重新比較了2008的臺灣版,
在劇情上,
韓劇添加的遺傳病、家庭感情等元素,
不僅更加貼近他們自己的文化,
同時我認為這樣的波折更凸顯「命中注定」。
親情的元素、一夜情又未婚懷孕,
但對於早逝生命的強烈情感,
不僅是對彼此感情無法忘懷的證明,
更是對於孕育下一代的重視。
這之間所凸顯的情感價值,
有許多在台灣社會一度被遺忘。
我看著日本NHK的晨間劇和大河劇,
會想到臺灣的戲劇;
看到去年金馬獎的結果,
我讚賞臺灣金馬評審的公正,
沒有什麼「分配制」。
反過來思考這幾年被認為已經復甦的台灣電影產業,
這真的是「復甦」了嗎?
內地以量產攻勢,
但同時他們擁有專業院校培育人才,
放眼望去鄰近的日韓亦同。
內地人才濟濟,
學習力強,
再過個十年,
當「台灣文化」走不出自己的新意時,
我們還能期待有幾個侯孝賢和楊德昌?
如今內地以互聯網、網絡平台同步播放當期戲劇,
符合這時代追快求新的精神,
實際上,並未如保守者所想,是否阻礙了商機?
影視產業同時具有替代性和不可替代性,
前者在於觀眾可以同時有多樣選擇,
即使現在沒選這個以後還是看得到;
不可替代性在於粉絲、迷文化的創造。
一旦成功了,
商機將是無限且長時間持續。
臺灣創造華流,
但我卻見到捧紅的偶像往內地發展了,
連導演、編劇也都往內地去了。
華流新血注入得太慢,
製作時間相對又較長,
雖目前已可見有所成效,
但如預期嗎?
而臺灣人滿意嗎?
我想臺灣還可以更好!
- Jan 15 Thu 2015 23:55
命中注定我愛你(台韓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