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年前,
研究所老師的一句話,
我開始Follow臺灣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
如同當時許多人一般,
每週被制約的守著電視。

去年從報紙得知,
原來韓國買了臺灣兩齣電視劇本,
命中注定我愛你即是其中一部。
報導發得慢,
未幾韓國版已經播放。



2014的冬天,
這部電視劇牽動著我的心,
我想看席捲亞洲的韓流,
會如何改編這齣在臺灣大賣的戲劇。

我看的韓劇屈指可數,
但我就是一直都不懂,
為什麼我看到都教授哭,
我就很揪心?
為什麼我看到金美穎哭,
我的眼淚就自己流下來?

我是個徹底的迷,
喜歡的東西能力所及都要蒐集到,
都想看到。
終於,我在幕後製作得到了答案。

不同於內地臺灣的拍攝方式,
韓劇是劇本寫好了,
按照劇情順序拍攝下去的。
因此,劇中人物哭泣是跟著劇情發展所產生的情緒,
而不是因為「拍到了哭戲」而哭。
差不多同一時間,
我也正因內地新拍了神雕俠侶,
重看小說和張紀中版的電視劇。
我看到同樣為了戲劇效果而在高寒美麗九寨溝拍攝的演員,
一次又一次的哭戲,
只好拼命點淚液。
當下我真是有「幻滅」感,
然後對自己說我果然是名符其實的「傻子」。

我每天還是會看著同一集的命中注定我愛你,
我也重新比較了2008的臺灣版,
在劇情上,
韓劇添加的遺傳病、家庭感情等元素,
不僅更加貼近他們自己的文化,
同時我認為這樣的波折更凸顯「命中注定」。
親情的元素、一夜情又未婚懷孕,
但對於早逝生命的強烈情感,
不僅是對彼此感情無法忘懷的證明,
更是對於孕育下一代的重視。
這之間所凸顯的情感價值,
有許多在台灣社會一度被遺忘。

我看著日本NHK的晨間劇和大河劇,
會想到臺灣的戲劇;
看到去年金馬獎的結果,
我讚賞臺灣金馬評審的公正,
沒有什麼「分配制」。
反過來思考這幾年被認為已經復甦的台灣電影產業,
這真的是「復甦」了嗎?

內地以量產攻勢,
但同時他們擁有專業院校培育人才,
放眼望去鄰近的日韓亦同。
內地人才濟濟,
學習力強,
再過個十年,
當「台灣文化」走不出自己的新意時,
我們還能期待有幾個侯孝賢和楊德昌?

如今內地以互聯網、網絡平台同步播放當期戲劇,
符合這時代追快求新的精神,
實際上,並未如保守者所想,是否阻礙了商機?
影視產業同時具有替代性和不可替代性,
前者在於觀眾可以同時有多樣選擇,
即使現在沒選這個以後還是看得到;
不可替代性在於粉絲、迷文化的創造。
一旦成功了,
商機將是無限且長時間持續。

臺灣創造華流,
但我卻見到捧紅的偶像往內地發展了,
連導演、編劇也都往內地去了。
華流新血注入得太慢,
製作時間相對又較長,
雖目前已可見有所成效,
但如預期嗎?
而臺灣人滿意嗎?
我想臺灣還可以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vien 的頭像
    evien

    書畫琴棋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

    ev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